主题宣传系列谈②:如何多侧面展示单位新成效 ?
形式生动活泼,群众喜闻乐见,主题宣传才能真正入耳入脑,发挥作用。
创新形式,提升主题宣传吸引力度
人民日报坚持“内容抓重点、形式求出新、言论加力度、版面要突出”的策划方针,形成了阶段性专题配发评论员文章,重点典型配短评,次重点典型加按语,自主选择典型配“记者感言”,调查性报道配“基层之声”等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。
新华社把电视脚本的写作方法引入主题宣传,通过“现场见闻”“数据看点”“背景插播”“声音回放”等形式,把长篇报道分解成既有记者目击又有系统分析,既有新闻背景又有精辟观点的报道组合,通稿采用率大大提高。
光明日报把解析文化现象、促进文化建设作为主题宣传的重点,通过“采访手记”“背景图示”等形式增强对新闻事实的解析和引导。经济日报在主题宣传中形成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趣味的“报道品牌”,通过“对话”“笔谈”“采访日记”“故事会”“多维坐标”“百姓身边事”“专家观点”等形式推出专题。
中央广播电台采用述评结合方式提升报道的思想性,还进一步强化报道“可听性”的关键元素,在音响运用上下功夫,报道中既有记者的现场口播,也有采访对象的声音;既有主题采访声,又有背景介绍音,构成层次鲜明的音响氛围,使得整个报道富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。
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等栏目设置了“链接”“关键词”“记者感言”“全景”“聚焦”“心声”“新数字”“新视角”“新起点”等小板块,有时采用动画表现形式,使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内容变得直观、可感。
央视记者在报道“东北振兴”时摄制的“玉米树”节目,图文并茂、一目了然,堪称主题宣传的精品佳作。
在主题宣传中,要将消息、通讯、评论、理论文章、图片、视频、歌曲等多种形式并用,力求做深做透。新闻报道一旦有细节、有温度、有张力,就能形象传递出我们宣传对象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本色。
健全机制,营造主题宣传浓厚氛围
主题宣传是一项常抓不懈的长线工作,若要既持续不断又出新出彩,就需要相应的制度、机制和环境来保障。
第一,完善选人用人机制。做好主题宣传,既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,又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。要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综合素质、对主题宣传有浓厚兴趣的人来策划和采编重大主题宣传。
第二,完善学习培训机制。要结合开展主题宣传,把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。
第三,完善激励约束机制。可以对参与主题宣传的同志们在津贴、奖励、评选好稿等方面适当倾斜,鼓励更多的同志积极参与主题宣传,不断创新主题宣传。
第四,建立完善科学的效果测评体系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、科学量化的指标来评价主题宣传的社会效果,既为改进创新主题宣传提供标准和依据,又对同志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较为科学准确的衡量,不断提高主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。
整体联动,放大主题宣传社会效应
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,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多名记者组成“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”主题采访团,分赴31个省区市集中采访。各媒体在重要版面和时段,集中推出“新时代、新征程、新伟业”专栏报道。
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报纸的专栏报道有一半以上是在头版头条刊发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《新闻联播》等重点节目中推出主题宣传专栏,平均时长分别达到四五分钟、两分半钟。
新华社采写大批有深度、有分量的主题宣传通稿,被各级各类媒体广泛转载。
新华网、人民网、央视国际、中国广播网、学习强国等中央新闻单位网站加强策划,纷纷在网站首页突出位置开设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”专题,采用嘉宾访谈、专家解读、系列报道、强国论坛、专题链接等多种方式,利用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、H5、抖音等多媒体形式,主动设置议题,吸引广大网民关注和参与,在平等讨论、互动交流中有效引导网上舆论。
地方党报、电台、电视台、晚报都市报、新闻网站和中央新闻单位子报子刊、新媒体账号也积极参与主题宣传活动,结合各自特点,主动安排,精心策划,推出大量有分量、有影响的报道。
因此,做强做响主题宣传,必须部门、媒体、上下联动共振,才能形成气势、彰显效果。其他宣传也是一样,要资源共享,及时互动和策划。要把“规定动作”与“自选动作”结合起来,细化宣传内容,细分受众需求。
凡是重大主题宣传活动,均邀请媒体根据各自特点,及时跟进,合唱和弦、前后呼应;凡是单位、集团和媒体刊登的重要新闻,所属单位、机构网站、微信朋友圈都及时转发,社会效益就双倍放大,品牌指数也就不断攀升。
掌媒汇全媒体商城,汇聚10万+媒体、新媒体等全媒体一手资源,用户注册登录可以享受一站式自助采购发稿服务。